譯者序
巴利語《律藏》(Vinaya II 139)記載,佛陀要求大家「以各自的語言」來學習佛法。印度最高的婆羅門階級以梵語作為標準語言,僅有少數的上層社會人士使用,然而在兩千五百年前,... more 譯者序
巴利語《律藏》(Vinaya II 139)記載,佛陀要求大家「以各自的語言」來學習佛法。印度最高的婆羅門階級以梵語作為標準語言,僅有少數的上層社會人士使用,然而在兩千五百年前,印度各地已經發展出各種方言,普羅大眾不懂梵語。佛陀的規定意味著,他所開示的法義被弘揚到各地時,應以當地的語言來教導,以方便一般人了解與學習。
從公元第二世紀開始,印度佛典傳到中國,翻譯成漢文,然後傳到越南、朝鮮、日本,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的大事。過去一千多年,漢文作為東亞各國的通用書面語文,自有其不可抹滅的貢獻與功能。相對於現代的中文白話文,古代通用的漢文稱為文言文。近百年間,文言文在幾乎所有的用途上已被白話文取代。在現代華人世界,一般大眾能閱讀白話文,多數人卻對文言文感到困難。
歐洲宗教改革明年將屆滿五百年。姑且不論其複雜的歷史功過,但可以肯定宗教改革加速了《聖經》被廣泛譯成各族語文,讓歐洲民眾可以普遍接觸《聖經》,而非少數懂拉丁文的社會菁英才能閱讀,也不會被極少數懂希伯來文與希臘文等聖經語文的學者所壟斷。如此,一般基督徒才有信奉其宗教的具體依據。佛經若能譯成現代中文(白話文),將可讓為數眾多的中文讀者有機會了解佛陀的教誨,而非少數精通文言文的社會菁英才能讀懂佛經,也不會被極少數懂梵、巴等佛典語文的學者所壟斷。佛經是全人類的珍貴文化資產,尤其巴利語的《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是唯一保存於古印度語言且卷帙完整的初期佛經,如果能精確地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對佛教有興趣的廣大中文讀者將得以一窺堂奧,宛如親身聆聽佛陀的教導。
Uploads
Books by Tse-fu Kuan 關則富
存在主義大師雅士培(Karl Jaspers)原著、傅佩榮翻譯的《四大聖哲》,評介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四位典型──蘇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穌。在華人世界,孔子的話語有官方教育的提倡,耶穌的話語有各派教會的傳揚,近百年來對此二者作精良的白話文譯注,隨著語言的變遷而與時俱進。相較之下,佛陀的話語,大家頗為陌生,部分原因是文言文的隔閡。
廣義來說,阿含經與大乘經論都彙集了佛陀的教導。依學術界的意見,阿含經保存了佛陀言行記錄的較原始風貌,而大乘經論是從阿含經開展出的博大思想體系。古代漢譯的「四阿含」年代甚為久遠,《長阿含經》、《中阿含經》與《增壹阿含經》是在一千六百多年前譯出,《雜阿含經》(相應阿含)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譯出,現代人要讀懂並不容易。另一方面,這「四阿含」都夾雜了不少相當晚期的文獻,而《增壹阿含經》與《雜阿含經》原有許多經文已散佚。慶幸的是,相當於漢譯「四阿含」的巴利語「四部」──《長部》、《中部》、《增支部》、《相應部》,至今仍保存完好。再者,巴利語是古代印度的一種語言,相當接近佛陀使用的語言。因此,巴利語「四部」彌足珍貴。
歷史上有少數震撼心弦、無法測度的人物,正如休斯頓.史密斯(Huston Smith)在其巨著《人的宗教》中所說,許多人問他們:「你是什麼?──你屬於什麼層次的存有、代表什麼生靈?」這類人物只有兩位──耶穌與佛陀(The Religions of Man, 1958, p. 90)。佛陀的回答就在本書的《增支部》〈四集〉第36經:「應稱我為『覺者』(Buddha)。」雖然佛陀的境界高深莫測,但他教導各種背景與不同根器的人,注重善巧方便,以淺白明瞭的話語為他們解惑,不會用艱深古奧的語言來為難聽眾。基於同樣的道理,本書的目的是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幫助讀者認識佛陀的教導。
巴利語《律藏》(Vinaya II 139)記載,佛陀要求大家「以各自的語言」來學習佛法。印度最高的婆羅門階級以梵語作為標準語言,僅有少數的上層社會人士使用,然而在兩千五百年前,印度各地已經發展出各種方言,普羅大眾不懂梵語。佛陀的規定意味著,他所開示的法義被弘揚到各地時,應以當地的語言來教導,以方便一般人了解與學習。
從公元第二世紀開始,印度佛典傳到中國,翻譯成漢文,然後傳到越南、朝鮮、日本,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的大事。過去一千多年,漢文作為東亞各國的通用書面語文,自有其不可抹滅的貢獻與功能。相對於現代的中文白話文,古代通用的漢文稱為文言文。近百年間,文言文在幾乎所有的用途上已被白話文取代。在現代華人世界,一般大眾能閱讀白話文,多數人卻對文言文感到困難。
歐洲宗教改革明年將屆滿五百年。姑且不論其複雜的歷史功過,但可以肯定宗教改革加速了《聖經》被廣泛譯成各族語文,讓歐洲民眾可以普遍接觸《聖經》,而非少數懂拉丁文的社會菁英才能閱讀,也不會被極少數懂希伯來文與希臘文等聖經語文的學者所壟斷。如此,一般基督徒才有信奉其宗教的具體依據。佛經若能譯成現代中文(白話文),將可讓為數眾多的中文讀者有機會了解佛陀的教誨,而非少數精通文言文的社會菁英才能讀懂佛經,也不會被極少數懂梵、巴等佛典語文的學者所壟斷。佛經是全人類的珍貴文化資產,尤其巴利語的《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是唯一保存於古印度語言且卷帙完整的初期佛經,如果能精確地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對佛教有興趣的廣大中文讀者將得以一窺堂奧,宛如親身聆聽佛陀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