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斥資 9.65 億美元收購 Industry Ventures,布局創投二級市場與非傳統退出機制,強化投資多元化。
隨著傳統創投退出模式,如掛牌上市 (IPO)、被併購 (M&A)、股權轉讓 (Secondary Sale)和清算 (Liquidation)藉此獲利的作法,因為近年新創市場發展面臨瓶頸,使得不少創投資金也開始面臨發展困境。而高盛稍早宣布將以最高9.65億美元金額收購成立達25年、總部位於舊金山的新創投資公司Industry Ventures,似乎凸顯當前新創投資市場開始面臨需要更多資金挹注才能順利運作,或是需要全新動能注入才能創造全新發展機會。
在此筆交易中,將以包含6.65億美元現金與股權,以及最高3億美元與業績表現掛鉤的額外對價進行交易,而此筆交易預計在明年第一季內完成,同時Industry Ventures旗下45名員工都將加入高盛,至高盛則將藉此強化其規模達5400億美元的另類投資平台業務,並且擴大在創投次級市場與非傳統退出解決方案的佈局能力。
目前Industry Ventures管理資產規模達70億美元,並且累計進行超過1000筆投資,持有超過700家創投基金股份,內部投資回報率達18%。而高盛執行長David Solomon表示,Industry Ventures可信賴關係與創投專業能力將能補足高盛既有投資業務,並且為客戶創造更多接觸快速成長公司與產業的機會。
創投市場面臨轉變,非傳統退出方案成新趨勢
從高盛收購Industry Ventures,顯示市場對於次級市場與買斷交易需求增加,尤其在傳統首次公開發行 (IPO)市場持續低迷情況下,越來越多創投基金開始尋求非傳統退出方案,例如使其投資新創增加可被收購機會,或是有股權轉讓可能性,甚至結束發展業務、清算所有資產。
Industry Ventures創辦人暨執行長Hans Swildens在今年4月接受訪談時便曾表示,科技買斷基金目前佔整個創投生態系統所有流動性的25%,成為相當龐大的流動性來源,意味當前投資新創較大獲利可能不再是協助其掛牌上市,而是進一步推動讓新創增加被收購、股權轉讓等的機會。
Hans Swildens更指出,創投管理業者被迫調整其經營模式,僅透過尋找公司、投入資金,然後等待IPO或策略併購退出的做法可能已經行不通,創投業者必須開始著手規劃替代流動性解決方案。
而在當時的說法中,Hans Swildens表示至少已有五家主要創投基金僱用全職員工,專門負責打造非傳統退出方案,其中包含次級交易、延續基金與買斷交易,顯示所有知名基金業者都在思考如何透過不同流動性結構因應市場變化。
筆者看法
從高盛收購Industry Ventures,並且強調將藉此服務企業家、私人技術公司、有限合夥人與創投基金管理機構日益複雜的需求,顯示市場對於次級交易與非傳統退出方案的需求明顯增加。
而在傳統IPO市場持續低迷,加上技術公司發展週期可能更長情況下,如何透過不同流動性結構創造退出機會,顯然將成為創投市場全新發展模式,甚至可能因此改變過往創投市場運作型態。
不過,這樣的改變是否會讓創投市場投資模式變得不同,例如更早規劃退出可能性,或是讓投資標的選擇條件改變,或許會成為市場接下來關注項目。